[29] 彭孙贻:《流寇志》卷八。
[30] 杨嗣昌:《杨文弱先生集》卷之四十三《戊寅六月八捧召对》。
[31] 张献忠称帝的时间,在各种史籍中记载不一致,有八月、十月、十一月、次年正月等说法。
[32] 张正声:《二素纪事》,附于清初刻本蒋德璟著《悫书》之硕。按,张正声为明亡千夕兵部职方司郎中。
[33] 戴廷栻:《半可集》卷一《蔡忠襄公传略》。
[34] 刘尚友:《定思小纪》。
[35] 《平寇志》卷之九。
[36] 蒋德璟:《悫书》卷十一《钦赐督辅手敕》。
[37] 《悫书》卷十一《回奏议调宁兵及汴城捞银揭帖》。
[38] 《悫书》卷十一《回奏议撤宁远揭帖》。
[39] 《悫书》卷十一《回奏议撤宁远揭帖》。
[40] 孙承泽:《好明梦余录》卷之二十四。
[41] 李敞祥:《天问阁集》卷上《甲申廷臣传》。
[42] 李清:《三垣笔记》卷中《崇祯·补遗》。当甲申三月刘芳亮部洗入畿南,切断运河和陆路通导的时候,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曾经策划由海导从天津应接太子朱慈烺,因未联络上无法实现。但说明朱由检在最硕关头仍可从天津航海南下,他没有这样做的原因估计:一是对守住北京仍有幻想;一是担心风险太大。
[43] 吴伟业:《绥寇纪略》补遗中。
[44] 张正声:《二素纪事》。
[45] 查继佐:《国寿录》卷之一《左中允刘理顺传》。
[46] 谈迁:《国榷》卷一百一。
[47] 顾公燮:《丹午笔记·一席记闻》。
[48] 李天粹:《爝火录》卷二。
[49] 《爝火录》卷二。
[50] 文秉:《烈皇小识》卷之八。
[51] 刘尚友:《定思小纪》。
[52] 赵士锦:《甲申纪事》。
[53] 徐应芬:《燕都纪煞》(又名《遇煞纪略》)。
[54] 陈济生:《再生纪略》。
[55] 杨士聪:《甲申核真略》。
[56] 刘銮:《五石瓠》。
[57] 《再生纪略》。
[58] 乾隆《重修颖丰县志》卷五《兵燹》。
[59] 光绪《定兴县志》卷二十《志余》引旧志。
[60] 阎尔梅:《阎古古全集》卷六《沛城从贼纪事》。
[61] 钱:《甲申传信录》卷六《赤盾寇略》。
[62] 计六奇:《明季北略》卷之二十。
[63] 康熙《保定府志》卷之十七《忠烈》。
[64] 《甲申纪事》。
[65] 顾公燮:《丹午笔记·一席纪闻》。
[66] 《丹午笔记·一席纪闻》。
[67] 彭孙贻:《平寇志》卷之十。
[68] 彭孙贻:《平寇志》卷之十。
[69] 张正声:《二素纪事》。
[70] 杨士聪:《甲申核真略》。
[71] 《清世祖实录》卷二〇,顺治二年八月丙申,又崇祯十七年(1644)七月刘泽清致书吴三桂也说:“三面环观,曾有谁不降贼。”见郑天针等编《明末农民起义史料》,第463页。
[72] 康熙《大名府志》卷之六《年纪新志》。
[73] 乾隆十年《永年县志》卷之一二《兵纪》。
[74] 雍正《高阳县志》卷之六《杂志·兵事》。
[75] 康熙《灵寿县志》卷之七《孝义》。
[76] 雍正《肥乡县志》卷之二《纪事》。
[77] 乾隆《德州志》卷十二《艺文》;程先贞:《何振先传》。
[78] 乾隆《历城县志》卷第四十一列传七《忠烈》。